您当前的位置: 前瞻经济网 > 资讯 > 正文
前瞻经济网-移动版 首页

天能:助力碳中和,领航能源新时代

2021-10-28 13:25

全球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关键期,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作为社会公器,一方面积极将“双碳”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基于业务场景与产品方案,扎实推进低碳化转型。

第四届819电池节上,董事长张天任明确了天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者、绿色低碳发展践行者、全球能源治理贡献者三大角色定位,强调以产业结构清洁化、绿色化升级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植发展基因中的绿色情愫

发轫于“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天能深耕绿色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三十余年,以坚持绿色发展的初心主攻“绿色智造”,实现了从高速生产到绿色高效生产、从大型工厂到花园式绿色工厂的蝶变。

图片

作为领军企业,天能的绿色发展举措始终是行业行动的风向标。近年来,天能全方面布控“绿色智造”:在源头管控环节,天能通过改造提升环保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监控信息化,创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打造绿色、清洁、低碳型生产体系,在业内率先通过了IS014001国际环境标准认证。

图片

智慧能源+资源再生,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圈

储能与资源循环是“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支撑。天能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与资源再生解决方案持续精进,倾力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圈为未来蓄势。

在智慧能源领域,天能积极开发多层次储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和高端化升级,尤其在储能上已形成绿色高能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可根据客户的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最佳方案。譬如在电网侧储能项目应用中,天能以高能铅炭电池为依托、以智慧储能管理系统为核心,携手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建成全国首个电网侧铅炭式储能电站——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在浙江省首批在建的4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中,天能就参与了其中的2个项目。

图片

在资源再生领域,天能主动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全闭环,挖掘城市“新矿山”的价值。依托铅锂强大的渠道力,通过在全国各地的终端门店,将废旧电池分散回收、集中处置、无害化再生利用,形成了闭环式的循环经济生态圈。同时,加快大循环事业的全国布局,除已在15个省取得了回收试点资质外,全国最大的废旧电池 "回收云" 平台也已经上线运行。

图片

2009年起,天能先后在浙江长兴、安徽界首、河南濮阳和贵州台江建成铅蓄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在北京、上海等22省市建立了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再生铅熔炼工艺,实现铅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式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生态圈;同时在浙江长兴规划建设年处理1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再利用新材料基地,一期项目可实现年处理2.3万吨废旧锂电池,与同产能的原矿企业相比,年可减少废水、废渣排放数百万吨,成功入围工信部第二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

以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之姿赋能低碳出行

据第三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提供数据显示,汽车、交通、能源行业构成了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其中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去年,天能绿色动力电池出货量逾3亿只,提供了超过8000万KVAh绿色动力,累计行驶里程可达18000亿公里,若按照减少碳排放算,假如80%替代摩托车,20%替代轿车(依据GB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为标准,天能每年售出的电池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70万吨,相当于种植3.7亿棵落叶松。

图片

体量之外,是天能作为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的卓越产品力与服务力在提供强大支撑。天能的科研投入在行业内属于第一集团,即使在市场竞争曾处于白热化的历史阶段,天能仍然能做到坚持对科研的不懈投入,换来的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品的持续引领。

图片

安全科技锂电产品在新近推出的衡科技系列产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款融合了创新材料技术、稳定电芯技术、高安全结构技术及智慧BMS技术的系列产品是天能帅福得合资公司在技术攻坚解决锂电“卡脖子”难题的“智慧结晶”,具备了航天级锂电安全性的同时,更能兼顾汽车级锂电的续航能力,将成为在锂电产业蓬勃发展中重构锂电安全用户认知、开拓出行消费新场景的“关键先生”。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天能的方方面面。正如董事长张天任所提到的,“根据国家发展大势,在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体系中,走出一条能源清洁化之路,是天能的历史使命“。未来,天能将继续打造更多创新的新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为行业的低碳化布局积极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和能源清洁的低碳转型,联合业界伙伴共同铺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 互联网 责任编辑:前瞻经济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前瞻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前瞻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前瞻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瞻经济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天能:助力碳中和,领航能源新时代

全球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关键期,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作为社会公器,一方面积极将“双碳”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基于业务场景与产品方案,扎实推进低碳化转型。

第四届819电池节上,董事长张天任明确了天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者、绿色低碳发展践行者、全球能源治理贡献者三大角色定位,强调以产业结构清洁化、绿色化升级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植发展基因中的绿色情愫

发轫于“两山”理念诞生地的天能深耕绿色动力电池生产制造三十余年,以坚持绿色发展的初心主攻“绿色智造”,实现了从高速生产到绿色高效生产、从大型工厂到花园式绿色工厂的蝶变。

图片

作为领军企业,天能的绿色发展举措始终是行业行动的风向标。近年来,天能全方面布控“绿色智造”:在源头管控环节,天能通过改造提升环保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水平,推进清洁生产和监控信息化,创新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打造绿色、清洁、低碳型生产体系,在业内率先通过了IS014001国际环境标准认证。

图片

智慧能源+资源再生,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圈

储能与资源循环是“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支撑。天能携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与资源再生解决方案持续精进,倾力构筑绿色发展生态圈为未来蓄势。

在智慧能源领域,天能积极开发多层次储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和高端化升级,尤其在储能上已形成绿色高能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可根据客户的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最佳方案。譬如在电网侧储能项目应用中,天能以高能铅炭电池为依托、以智慧储能管理系统为核心,携手国家电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建成全国首个电网侧铅炭式储能电站——长兴10千伏雉城储能电站。在浙江省首批在建的4个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中,天能就参与了其中的2个项目。

图片

在资源再生领域,天能主动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源再生全闭环,挖掘城市“新矿山”的价值。依托铅锂强大的渠道力,通过在全国各地的终端门店,将废旧电池分散回收、集中处置、无害化再生利用,形成了闭环式的循环经济生态圈。同时,加快大循环事业的全国布局,除已在15个省取得了回收试点资质外,全国最大的废旧电池 "回收云" 平台也已经上线运行。

图片

2009年起,天能先后在浙江长兴、安徽界首、河南濮阳和贵州台江建成铅蓄电池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在北京、上海等22省市建立了电池循环回收试点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再生铅熔炼工艺,实现铅资源“从摇篮到摇篮”的闭环式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生态圈;同时在浙江长兴规划建设年处理1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再利用新材料基地,一期项目可实现年处理2.3万吨废旧锂电池,与同产能的原矿企业相比,年可减少废水、废渣排放数百万吨,成功入围工信部第二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

以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之姿赋能低碳出行

据第三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提供数据显示,汽车、交通、能源行业构成了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其中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去年,天能绿色动力电池出货量逾3亿只,提供了超过8000万KVAh绿色动力,累计行驶里程可达18000亿公里,若按照减少碳排放算,假如80%替代摩托车,20%替代轿车(依据GB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为标准,天能每年售出的电池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70万吨,相当于种植3.7亿棵落叶松。

图片

体量之外,是天能作为绿色能源解决方案商的卓越产品力与服务力在提供强大支撑。天能的科研投入在行业内属于第一集团,即使在市场竞争曾处于白热化的历史阶段,天能仍然能做到坚持对科研的不懈投入,换来的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品的持续引领。

图片

安全科技锂电产品在新近推出的衡科技系列产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款融合了创新材料技术、稳定电芯技术、高安全结构技术及智慧BMS技术的系列产品是天能帅福得合资公司在技术攻坚解决锂电“卡脖子”难题的“智慧结晶”,具备了航天级锂电安全性的同时,更能兼顾汽车级锂电的续航能力,将成为在锂电产业蓬勃发展中重构锂电安全用户认知、开拓出行消费新场景的“关键先生”。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天能的方方面面。正如董事长张天任所提到的,“根据国家发展大势,在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传统能源体系中,走出一条能源清洁化之路,是天能的历史使命“。未来,天能将继续打造更多创新的新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为行业的低碳化布局积极赋能,推动企业数字化和能源清洁的低碳转型,联合业界伙伴共同铺就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前瞻经济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前瞻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前瞻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前瞻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前瞻经济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